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中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福建省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 郑志宏
一位女孩回到家里向她的母亲说,她班级里有一位同学要随她的父母到美国去定居了,眼里充满了羡慕和向往。这位母亲心里震了一下,她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她对她的女儿说:“一位并不富有,但她勤劳,有着坚强的意志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你的母亲,你喜欢她吗?”孩子马上说:“喜欢!”“中国是你的祖国,她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现在还不富裕,难道我们就能不爱她吗?想离开她吗?”母亲接着说。孩子一脸凝然后齐刷刷地说:“不,我爱中国。我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因为我爱自己的母亲。”这真是一位好母亲,她用这样方法把爱国心渗透到了她女儿的心理。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丰富的语文课程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渗透和引导的教育。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获得的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到对学生品质形成的引导和渗透教育。在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使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责任心。
一、阅读探究 品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备,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 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探究感悟,使其在学习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腾。 深入阅读 体会感情。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体味,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去主动积极的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定位。比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可以抓住挑山工说的一席话,让学生反复阅读,联系全文,探究挑山工早到达山顶的原因,游人空手而行,反而比不上挑重担而行的挑山工的原因。教师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在以后生活、学习中该当如何走下去,从而提高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认定目标,努力攀登的精神品德。
我在讲<<落花生>>这课时,问学生:“你们要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一样的人?”有学生回答:”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默默无闻,虽然外表不好看却有奉献精神.”也有学生回答:“要做像苹果一样的人,因为苹果高高的挂在枝头,路人一看就想去摘,这样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我听了学生的回答很是高兴,看来学生挺有思想的,于是我就引导他们,既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又要做像苹果一样的人,因为花生的精神固然很可贵,如果你不去勇敢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别人是不那么容易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你就不会让别人认可你自己。我们不仅要有花生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是呀,在这个竞争很激烈的社会中,如果自己不去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很多机会就会从你的身边溜走,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对自己和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引导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美和伟大后,让学生知道创造这样伟大工程的正是我们的祖先,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展示圆明园现在所存情况的照片,这一强烈的反差对比又会让学生有所思考的。“这样伟大的工程现在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老师接着向学生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经过。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和“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
二、由境入情 激发学生内心感受
通过一系列办法使学生从文中之事、文中之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1、形象感染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教育感悟人类,让人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净化心灵,提高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如果把文章所描绘的语言与可观具有视听效果的多媒体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心灵深处也容易得到更大的振动。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便可结合电影放映而进行,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感受到先烈为了部队、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燕子》、《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金华的双龙洞》、等都上网搜集材料,结合文章进行形象化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默默的便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的教育
2、以情激情 启发想象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陪伴着积极的思想情感的参与,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教师慷慨激昂的渲染,抑扬顿挫的讲述,对于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与文中人物同欢乐、共磨难,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一定会起到强有力的感染。如教学《草原》一文可以从古诗“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开头,叙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访问队员,和作者一起畅游美丽的大草原。《向往奥运》可以让学生重新观看在奥运会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的精采比赛片断。如刘翔的110米栏的决赛场面,让学生一起和运动员目注着五星红旗在奥运上空升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教师又在此中描绘中国的奥运历史以及有关能够举办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激起学生和作者对于北京能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自豪与骄傲。
3、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 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处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构建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养花》一文中,当学到 “菊秧被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时”,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有的说他喂了一条小狗,不知何因突然死了,自己一连哭了好几天。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怪难受的。通过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由自己的境地深化了对作者境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养花之乐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
而亲身的实践同样会触及到他门的心灵。 如《小儿垂钓》一诗的末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学生对谁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再课堂上和学生说明白了,其教育意义也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他们就会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三、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在用溶进自己感情的朗读和范读,往往能让学生也随着在这种渲染的情景中得到另一种的感受,《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教师读好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把课文要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故充分利用语言意识,以充 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时而兴奋,时而低沉、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听、思、说的效率都会高的多,并且老师在举手投足中,在抑扬顿挫间,在快慢起伏时,无不传达着其对课文人物的观点看法,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老师重视读的训练,通过情感朗读来体会在大年夜里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赤着脚、光着头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雪天里卖火柴后被冻死街头的悲惨生活。课堂上老师用低沉、缓慢的基调朗读,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老师的声音更感受到这位小女孩的悲惨。随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去朗读文章,可以发现有的学生边读边在流着泪水。这样以情传情,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巨澜,激起自己的无限同情。 如教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可以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让他们感受到这么美的环境人类不要破坏它,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花儿被春雨感动,于是开得更加鲜艳,小草被大地感动,于是长得更加健壮,小鸟被天空感动,于是更加勇敢的飞翔,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道德因素,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之健康发展,去拥抱明天,拥抱未来。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